商鞅在秦孝公的赏识和支持下,用不到22年时间在秦国变法施政,让贫弱的秦国飞越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势一国,而后历经几代终扫灭六国一统天下。然而新君上任第一件大事却是对其处死并车裂,但是保留所变新法。可见变法之功是政敌或者是仇敌也无法抹灭!然而秦一统天下后二世而亡,此后又不少人甩锅给商鞅和他所主导下的秦法。认为秦短命因素虽多,罪魁祸首当是严酷秦法!所有功过商鞅应该一并承受吗?
网络配图
先谈谈秦法之生!
如果把秦法比作一个孩子,那么秦孝公和商鞅就是他的父母。说他的生世就得从其父母“联姻”开始。他们又是怎么相识相爱?为什么双方会选择彼此呢?
和恋爱一样,总有个主动方。这场“联姻”的主动方秦君赢渠梁发布了一条“征婚广告”---求贤令!商鞅闻迅前往,三次面谈而好事终成!但事情真就这么简单吗?一人之婚尚不可草率,这对君臣对秦国以及后来对天下的影响如此之重。他们又是作何考虑的呢?
首先说说商鞅,卫国王室后裔,原名卫鞅。喜刑名法家之说,又师从尸佼学杂家之学。长年任魏相国公叔痤府中庶子,受公叔痤临终推荐给魏惠王出任国相而不得。商鞅事魏多年不得重用,但却也算收获不浅。魏国为当世最强,是李悝和吴起变法之利。为商鞅日后变法做了重要参考,商鞅也观出其变法不够彻底的弊端。商鞅学有所成,事魏前途无望必然离魏而求赏识。那么主张变法的他对新的老板应该有哪些方面的考虑呢?
如若此时还有敌国攻城,国家危险。国君事必用尽一切手段团结国内,变法可能中断。另一方面变法顺利,国家日渐富强,敌国会不会联手进攻,防止一方做大?所以从这方面燕赵韩就被商鞅所不重,国力不怎么样又处强敌之围。这一点看,最好的是齐(国力较强,大后方处海),楚(地大而国相对不弱),秦(地险,民好战)
网络配图
1.国君的意志,和年龄及健康状态。
国君不想变法或者变法想法不够坚定,商鞅没有舞台,因为商鞅的变法思路为最彻底的变法必须要强力的国君支持。国君不但要态度上的支持,还得身体上,例如吴起在楚国变法就终于国君突然死亡。虽然意外谁也避免不了,但选择年轻健康的肯定更保险。秦孝公的求贤令让商鞅觉得有机会,三次面谈更确定了孝公变法决心之强。孝公20岁出头更是理想的国君年龄。
2.国君的权威,说到吴起在楚国变法失败。
更深的原因还是楚国国内小诸候太多(楚王所封),国君直接完全直接撑握的太少。所以吴起变法成效虽然不错,但是主要源于楚国地盘大。从旧贵和小诸候处括点灰也是不小收获,但是要进一步要他们碗里的肉就太难了,很难彻底变法。这一点楚国就很难再考虑。相对来说,秦国的贵族势力就没这么强势,上任国君献公也是小有变法,更是通过迁都到新地主势力大的地方。
3.来自思想层面的阻力,从春秋时代百家争鸣。
君主和百姓,都很迷惘该信哪家。各说各的好,法家为其中之一。虽然魏楚的变法成果在眼前,但是其它国未变或者没能变就是受各家学说及其信徒之阻。齐威王建稷下学宫,广招天下贤士议政讲学。就让齐的民众接受了不同名家思想,这一点让商鞅望而却步。反而被天下视为西戎的秦国在民众教化落后,天下名士少有前往。这一方面成为了商鞅变法的优势!
以上几点因素让秦国成为了商鞅的最佳选择。那回头我们又来看看孝公选择商鞅的理由有哪些?
网络配图
1.孝公承献公之志欲收回河西失地,复穆公霸业。虽献公生前三败占领此地的强魏。却是举全国之力战分身乏术的魏国。虽胜却无力扩大战果,皆因国力不济。所以孝公一心要国家富强。而孝公眼中看到最多的一定是魏国,一则是其心腹之患,二而魏国为天下第一强国。自然魏国富强之路他是要学习的,变法势在必行。选择法家无疑!
2.商鞅事魏多年,对孝公心腹之敌了若指掌。它日与魏为敌必有大用。深知魏国变法的利弊,可为日后秦国变法少走弯路。
3.商鞅通各家之学,三次见孝公以不同学术游说可见,日后带兵败公日昂可证。而又精于法,提出的变法主张是最为彻底的。
所以商鞅和孝公的“结合”绝非偶然,也正因这些先决条件让日后商鞅变法受到孝公无条件支持。商鞅才可以在变法事业大
商鞅公叔痤?公叔痤荐商鞅_1
公叔痤是战国时候魏国的相国,是一个具有争议的人物。公元前284年,燕、秦、韩、魏、赵五国合纵伐齐,齐国差点亡国。这当中魏国之所以会发兵,还要归功于齐国的一位位高权重的贤德之人,这个人就是孟尝君田文。
田文和齐湣王是表兄弟,孟尝君田文在齐国担任相国的职位,他继承了父亲田婴的封地薛,人称“薛公”,在封地养了很多食客。齐湣王是一个自傲自负的人,充满了掠夺的野心,在齐湣王统治时期,齐国走在各国的前面,俨然就是战国七雄之首。但是,同样也是齐湣王时期,齐国遭受到了各诸侯国的严厉打击,国力损失巨大,再不复当初。齐湣王怀疑和嫉妒孟尝君田文的才能和实力,又怨恨孟尝君放弃齐国相国的位置跑到秦国去当丞相,就收回了田文的齐国相印。
被齐湣王卸职后的孟尝君田文很不服气,仇恨齐国,又害怕齐湣王杀了自己,就逃到了魏国,被魏王尊为魏国相国。孟尝君田文一直记恨着齐湣王将自己赶出齐国的这件事,就游说魏王合纵攻齐。正巧,燕国间者苏秦破坏了齐国和赵国之间的连盟,齐国实力强悍,令各诸侯忌惮,于是众人便合起来消灭齐国。魏王经过孟尝君田文的劝说后,本来就已经很心动了,再加上这一边倒的国际形势,他最终决定合纵抗齐。
联军很快就取得了很多的战果,齐国虽然反扑回来,但是也没有了往日的实力。魏国的相国田文死后,公叔痤担任了魏国的相国。
在战国时期,孟尝君田文是一个名望很高的人,他以广招天下贤士而闻名各诸侯国,在民众心中地位很高,因为他从来不介意你会什么才能,你是什么出身。也正是因为孟尝君的名声很大,冲着孟尝君而来的食客就有三千之多。虽然不知道是不是具有夸张的成分在,但是这说明了孟尝君的人气很高,是个巨星。在这样一个人的后面,担任和他一样的职位,不知道公叔痤到底是有怎样的能耐呢?
公叔痤是有压力的,毕竟谁在孟尝君这个战国四公子之一的人之后做相国都是会有人将两人拿来做对比的吧!不过,公叔痤是一个脸皮厚的,他不在乎别人如何看待他,他看见的只有当下,只有自己究竟处在哪个位置,然后维持自己的地位和权力,别人说什么都和他没有关系。
拿公孙鞅这件事来说,公叔痤就备受争议。公孙鞅就是卫国人商鞅,也称卫鞅,就是那个十分有才的,到秦国进行了改革变法的人。秦国秦孝公重用商鞅变法,使得秦国的实力迅速提升,一跃而成为了战国时期的三大强国之一。公孙鞅既然具有这样的能力,为什么公叔痤却死死瞒着不让他出名呢?
公孙鞅是卫国公族之后,在魏惠王时期担任魏国的中庶子,公叔痤知道公孙鞅喜欢钻研刑法,在法家思想这一块有着极深的造诣,但是却一直没有向魏惠王举荐公孙鞅。公叔痤和公孙鞅是什么关系呢?他为什么不举荐公孙鞅呢?
要说这两个人的关系,我们来看看公叔痤的身份。公叔痤也可以被称作公孙痤,因为叔和孙只是当时的一个代表家族中的身份和辈分的字,无特别的意义。所以,公叔痤又可以被叫做公孙痤。公叔痤知道公孙鞅有才能,如果他向魏惠王举荐了公孙鞅,公孙鞅一定能够得到魏惠王的重用,到了那时,公孙鞅在魏国的权势就会变得极大。可是,公孙鞅擅长的是刑法之学,魏国早就有过李俚变法,公孙鞅要是想要在魏国进行变法,那么魏惠王一定会给他绝对的权力去执行这件事。但是,怎样的地位才能更好的执行变法呢?当然是魏国的相国的位置。公叔痤担心公孙鞅抢走自己的相国的地位,所以一直没有举荐公孙鞅。
直到公叔痤重病将亡的时刻,他才向魏惠王举荐公孙鞅,但是魏惠王没有将他的将死之言放在心上,生生错过了这么一个大人才。公孙鞅前半生的不得志,可以说都是公叔痤一手
- 上一篇:商鞅可能不死吗-商鞅死的不冤枉-板川做燃气灶是那年开始的 [2024-12-03]
- 下一篇:商鞅变法为什么要拆散大家庭-商鞅变法强制分家 [2024-12-03]